女子炒地炒成清洁工 曾是中国最早一批百万富翁
2013/8/27 10:30:19 来源:中国青年网
【摘要】:1988年,广东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的工业化热潮已经如火如荼,城镇建设风生水起,现代厂房和高楼大厦取代了昔日的庄稼地和旧平房,渔村变城市的传奇几乎每个月都在上演,但珠海第一次大规模的城镇化这一年才刚刚从三灶镇启动。http://www.mayiw.com/
作为西区大开发的枢纽,三灶管理区办公室设在三灶镇,但因为办公经费迟迟没有下拨,没有办公场所,钟华生于是先向红旗和平沙两个农场借了十万元,在三灶镇金海岸建了几间茅棚办公,并一直用到了1999年。
由于基础条件太差,缺水、缺电,加上交通太过闭塞,当时从三灶出去要先走泥路,再走水道,花上大半天时间,工业项目进不来。珠海西区大开发注定无法复制深圳、东莞的模式,先引入工业项目,聚集大量工人,然后大规模建房,依靠土地开发,循序渐进发展城镇化。
外无借鉴,内无粮草,一穷二白的三灶管理区另辟蹊径,玩起了土地的资本运作,在三灶围海造地4平方公里,连同金海岸一同推向市场,面向全国“卖地”,来筹集修路、修大港口的巨额资金。作为“领头羊”的钟华生此时也将媒体利用到了极致,在全国报刊上喊出了“今日借你一杯水,明日还君一桶油”的口号,来买地建房的投资者顿时趋之若鹜。
一位已退任的三灶管理区工作人员表示,当时来买地的人全国各地,几乎哪一个省份都有,有的是看到报纸来投资的,有的是亲戚朋友介绍的,大家排着队来交钱,蔚为壮观。梁关好回忆,原来三灶镇只有一条几百米长的旧街,但到了1992年左右,就变成了好几条街城区范围扩大了好几十倍,政府提供的商住用地供不应求,很多投资者就找到村民,由前者出钱、村民出地一起合作建房,房屋建成后,两层留给村民,五层给投资者。
投资热催生了房地产热。钟华生说,当时西区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大军5万多人,处处都是建房的工地。这一数字比三灶镇当时的原住民多出近4倍
珠海建筑商王燕也是1990年代被吸引到三灶炒房、炒地皮的投资者之一。回忆当年,她最大的感受是“疯狂”。“当时三灶明明没有什么工业,也没有几个人,但大家就是拼了命去买地皮,炒地皮,建房子,当时根本没想过这些房子究竟卖给谁,给谁住?”王燕说,现在看来,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大家都没有风险意识,以为政府搞的项目不可能垮,盲目乐观。
梁关好介绍,当时就看到大家都忙着建房,一栋栋房子建好,可几乎都没人住,都空置在那里。
到了1992年,三灶的房地产热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一块地原来政府卖出去一两万,经过层层倒手,可以卖到十几万,房价随之飙升,这一年,三灶的房价超过了2500元,而当时国人的工资普遍只有两三百块钱,一年的收入才能买到一平米房子。房价与收入比接近10比1,即便过去21年,三灶镇目前的房价也大多在7000元/平米左右,而对比珠海在岗职工2012年4041元的平均工资,房价与收入比为1.7:1,仍远不及当年。
123456
上一篇:安排不用心or学生难管?中职生顶岗实习为何频跳槽
下一篇:“小巷总理”又涨工资了 月基本工资调整至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