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班族”那些事儿
2013/9/25 9:35:03 来源:北京晚报
【摘要】:中秋节之后,很多人不得不“收拾”心情上班了。中国古代“上班族”是怎么“上班”的?http://www.mayiw.com/
对于地方上班族来说,上下班时间与京官并没有什么区别,也要卯时到岗。从程序上来说,“击鼓升堂”是地方主政官员每天办公的开始;下午下班也要打鼓,称为“散堂鼓”。
古代“上班”如何记考勤
“大明律”规定无故缺勤“一日笞一十,三日加一等”
在古代,上班考勤比现代要求严格。比如京官,如果不能上朝,需要说明情况和理由,并且在“花名册”上注明,称为“注门籍”。如身体不好,便在名字下注明“病”字。
正常情况下,官员是不能不上班的,特别是在京高级官员,不参加例行朝会属严重错误,用现代话来说这叫“违纪”。平常只有出现雨雪这类极端天气,或是皇帝主动取消朝会时,早上才可以不上班,即所谓“放朝”。放朝只是取消出席皇帝主持的早班会,但并不是不用上班,仍要到衙署坐堂,处理“署事”。
地方公务人员的考勤,相对京官朝参来说,因为天高皇帝远,并不十分严格,但同样有一套成熟的制度。上班族每天要参加点名或签到,因为点名时间设在卯时,故称“点卯”;如果不点名,就搞签到,时间也设在卯时,故又叫“画卯”。
后来比较规范、认真的考勤不再简单地画卯,而是和注门籍一样,在“签到簿”上签到。即使因公出差,也要先在签到簿上注明不能到岗的原因,方便检查。元代的《元典章·吏部七·公规一》中就有这样的考勤规定:“京府州县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除合给假日外,毋得废务。仍每日一次署押公座文簿,若有公出者,于上标附。”
虽然有严格的考勤制度,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迟到、早退、旷工现象,于是各朝都出台有相应的惩罚制度。如在唐代,《唐律疏议·职制》中规定:“诸官应值不值,应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诸官人无故不上(班)及当番不到,若因暇而违者,一日笞二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边要之官,加一等。”
宋代考勤制度和唐代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唐宋两代,即便上班族没有品级,也一样受罚。明清两代则相对宽松,惩罚强度有所减轻,但也比现代严厉。《大明律·吏律·职制》中就规定:“凡大小官员,无故在内不朝参,在外不公座署事,及官吏给假限满,无故不还职役者,一日笞一十,每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并附过还职。”
1234
上一篇:为给手下发工资 落魄小老板偷电缆被判刑
下一篇:苏州公积金重点关照四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