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重用却不被重视的群体
2012/10/18 13:26:04 来源:www.mayiw.com
【摘要】:这是一个“青黄不接”的群体,一方面因“稀缺”而被“重”用,另一方面又因社会地位不高而被人忽视。“技工荒”就像一种严重的贫血,它让国内制造企业失去了应有的色彩与活力。而这个痼疾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它的病灶——已经过时的教育培训体系。http://www.mayiw.com/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企业主分析说,随着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于技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农民工群体中,技工所占比例太小。
用工环境和工作待遇不够好也是造成珠三角地区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在广东一家鞋厂打工的阿辉说,(他所在的)工厂出现过女工晕倒在工作台的情况,工人们没有劳保防护用具。“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会短命的。”阿辉说,虽然他已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但他并不打算再“进城”务工了,他已做好计划在家乡做一些小买卖。
据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上海平均每位高级技工有7.33个岗位可供选择,普通技工月薪3000元~6000元,高级技工月薪则达一两万元。据了解,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比例为20%~40%,而我国还不到4%,缺口上千万人。
需求层次引导蓝领分流
虽然阿辉的很多乡亲都到邻近的福建省务工,但闽东南地区企业所面临的“用工荒”困境并不亚于珠三角地区且有向经济、社会各层面蔓延之势。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福建本地以及外省入闽就业人员已达300多万,当地就业压力较大,但大量企业却招不到所需要人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位专家介绍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福建省众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产业水平、管理方式几年来仍无显著改变,仍以劳动密集型、订单式加工生产为主。这类企业,一般来说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率普遍较低,因此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争得订单和获取利润。因此,要求这类企业提高工人工资等各项待遇,实际上有相当难度。
而在长三角地区,工人的待遇及用人环境相对良好。张小平是从东莞跳到上海务工的江西籍模具工人,他的一些同学近两年也不再到广东工作,而是选择了上海、江苏等地的工厂。由于整体用工环境良好,外来务工人员流入量较大,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部分城市如南京、无锡、盐城、常熟等地总体已经出现劳动力剩余。
中国新农门网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于近日公布了《2006年中国农民工供需报告》。该网CEO肖克文介绍说,处于产业更新换代之中的长三角地区,目前主要表现为高级技工人才短缺。上海一用工单位说,年龄大的工人经验丰富,但其从事的行业大多已经落后,再去学新知识有些勉为其难;年纪轻的工人接受能力强,但普遍作风比较浮躁,钻研精神不够;技工这个领域需要时间的积累,许多问题只有依靠经验才能解决。
相对来说,到“环渤海湾经济圈”一带务工的普通劳工要比到上海的劳工幸运得多。由于环渤海区域近年来接受了大量产业转移的企业,工人需求量大增,工人通常无须培训便可直接上岗——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此外,“奥运经济”这一超级引擎正在为环渤海湾经济圈注入强大发展动力,伴随奥运硬件建设而来的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环境建设推动了该地区整体的用工需求。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民工荒”实质是“女工荒”与“技工荒”。“女工荒”表现为裁剪缝纫工、针纺人员和印染工的高度短缺;“技工荒”表现为技能类工种的紧缺。肖克文称,这两大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带,历经20余年的经济变革,已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转向技能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两大经济圈的劳动力‘胃口’已经从纯粹体力型劳动力需求转向技能型劳动力需求。”
在此情况下,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成为新一代的蓝领阶层,最主要的解决方法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然而目前的国内教育培训体系并不令人满意。
12
上一篇:第七届美食节月底登场 在相城区体育馆举办5天
下一篇:千元月结 苏州外来打工者生活捉襟见肘